“村民在‘新風堂’辦紅白事,村上不收任何費用,盡量減輕大家的經濟負擔。”2024年12月30日,寶雞市陳倉區東關街道鞏家泉村黨支部書記李軍平說,“如今,村里婚喪嫁娶大操大辦的人少了,婚事新辦、喪事簡辦的人多了!”
李軍平所說的“新風堂”,由村里的老戲樓改造而成。為了深化移風易俗、倡導文明新風,鞏家泉村成立紅白理事會,將老戲樓重新粉刷,并添置了燈光音響、LED顯示屏、桌椅等設備,供村民免費使用。
這是陳倉區推進移風易俗、倡導文明新風的一個縮影。2024年以來,陳倉區強化示范引領,持續推進移風易俗,大力培育文明鄉風、良好家風、淳樸民風,為鄉村振興蓄勢賦能。
陳倉區堅持把深化移風易俗作為農村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抓手,制定印發工作實施方案,成立工作領導小組,進一步健全黨委領導、政府負責、部門協同、社會參與的工作體系。“我們著力引導村民議事會、紅白理事會、道德評議會等群眾組織規范運行,構建‘支部引領、黨員帶頭、群眾參與’的鄉村善治機制,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治理優勢,不斷提升基層治理水平。”陳倉區委常委、區委宣傳部部長徐宏剛說。
移風易俗的關鍵是思想引領。為了讓“新思想”改變“老觀念”,陳倉區依托全區191個新時代文明實踐所、站和18個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,運用本土化、接地氣的語言,開展分眾化宣講和形式多樣的文明實踐活動,吸引超14萬人次參與,讓群眾在潛移默化中接受教育、轉變觀念。
通過典型引領、榜樣示范,用身邊事教育身邊人,陳倉區引導廣大群眾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文明健康的生活理念,加強社會公德、職業道德、家庭美德、個人品德的建設,大力營造見賢思齊、崇德向善的社會氛圍。
移風易俗是一項系統工程,不能“單兵作戰”。陳倉區統籌協調宣傳、民政、婦聯等相關部門,利用節假日,舉辦內涵豐富、文明節儉的軍人婚禮、慈善婚禮等特色婚禮,大力倡導“零彩禮”集體婚禮、旅行婚禮,讓婚俗禮儀更簡約、更文明。
現在,陳倉區農村紅白事隨禮標準大幅降低,酒席數量大幅下降,喪事辦理時間由過去的5天至7天縮減到1天至3天,紅白事花費平均減少30%,文明健康生活方式蔚然成風。
“我們通過一系列有力舉措為移風易俗‘加碼’、為陳規陋習‘瘦身’、為群眾‘減負’,實現了移風易俗有人管、婚喪嫁娶有章程、文明新風進萬家。”徐宏剛說,陳倉區探索出一條“三治融合”的農村治理新路徑,即以自治夯基礎、以法治強保障、以德治揚正氣,打造共建共治共享新格局。(陜西日報記者 劉坤 通訊員 朱亞峰 齊小偉)